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,异地康养行业大有可为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共28004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19.8%;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有20978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14.9%。很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养老有着更高的期待,不仅要养老,更要享老。
旅居养老是“候鸟式养老”和“度假式养老”的融合体,老人们会在不同季节,辗转多个地方。这种养老方式是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的方式。
当前,养老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异地养老正悄然兴起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“冬南夏北”的候鸟式养老方式。
顾名思义,候鸟式养老就是冬天去温暖舒适的南方享受阳光和海滩,夏天到清凉宜人的避暑地休闲纳凉,集旅游休闲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方式。相比传统养老机构,这种养老模式能让老年人在不同季节享受到适宜的气候条件,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,对健康养生有益。同时,旅居目的地选择的多样性,可以让老年人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美景,丰富社交生活,增加生活乐趣。因此,候鸟式养老备受老年人青睐,已经形成一种趋势、一种潮流、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。
“冬南夏北候鸟式旅居养老是一种新型、舒适且健康的养老方式。”12月7日,在北京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系列政策专场发布会上,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、新闻发言人郭汉桥表示,北京市鼓励支持北京老年人冬季到海南,夏季到河北、内蒙古等北方地区候鸟式旅居养老,满足90%以上活力老年人多层次、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。
随着各地康养服务设施的兴建、居民养老意识的转变以及社会化康养服务内容的充实,候鸟式旅居养老新模式逐步形成,它当前虽然仍限于部分群体当中,但正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。
如今,旅居养老“朋友圈”已发展到“十四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同行”。旅居养老十四省,包括山西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广西、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宁夏等,旅居养老省际合作已形成基本模式、达到初步规模。
就在今年11月份,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养老行业研究团队发布《2023中国候鸟式养老冬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》,三亚、海口、琼海、广州、珠海、南宁、柳州、厦门、深圳、江门是今冬前十上榜城市。
在网上探讨“候鸟式养老”的话题时,有的老人对交通的要求就比较高,希望便捷易到达;对住宿和一些活动等要求相对舒适,可以满足多层次生活需求;而对于身体状况不太好或者有慢性疾病的老年居民来说,则希望旅居地可以配备相应的医疗和健康服务,甚至在养老的时候,还能进行身体康复等。
从需求侧来看,传统的旅游服务体系主要面向出游时间在数周之内的中短期旅游者,对于旅居者而言,他们的身份已经介于旅游者和短期居民之间,相应的需求也从传统的旅游服务体系逐步转向了本地居民服务体系。比如,在传统旅游要素中很少涉及的医保报销、长期照护、老年优待、社区互动、子女教育等问题,而这些大多是旅居者的“生活必需品”。
从供给侧来看,我国在提供本地居民公共服务的过程中,首先是考虑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和“常住人口”,对于居住期一般在1至6个月之间的候鸟式旅居者而言,传统旅游服务难以满足他们的旅居需求,同时又难以获得本地居民可享受到的优待服务和便利条件。
目前来看,旅居养老市场的“政态透明化”、“生态优美化”、“文态特色化”、“形态现代化”、“商业形态多样化”发展仍任重道远。未来旅居养老的多业态也将随着养老需求和老年消费特点不断变化,不仅需旅居基地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,更需融合社区居家、机构养老等模式,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多业态的旅居产品,推进旅居养老资源、产业模式的深度融合发展,从而让老年群体共享社会资源。
当然,候鸟式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,还存在一些发展痛点和难点。比如,有的老人由于不满足当地的落户条件,造成一些生活上的不便;不同地区对于异地医保的具体细则还存在差异,报销医疗费仍有一定障碍。
在未来的几年中,这个行业将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?报告根据旅居养老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,对中国旅居养老行业的内外部环境、行业发展现状、产业链发展状况、市场供需、竞争格局、标杆企业、发展趋势、机会风险、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,并重点分析了我国旅居养老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,对旅居养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。